首页 » 行业资讯 » 国内新闻

交流特高压的命运与电网的未来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3-05  来源:中能网
分享到:
  

电网始终将遵循自身的技术规律,并跟随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时代前进的步伐,不断发展和变化,不会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对电网的未来以及交流特高压的命运进行了探讨,并进而对我国今后电网规划建设的思路和原则提出建议。

引言

关于电网的未来,有两种完全对立的观点:一种认为电网会朝着“同步电网数量越来越少、电网规模越来越大”的方向发展,最终形成以特高压(主要是交流特高压)为骨干网架、全球互联并统一调度的超级大电网;另一种则认为可再生能源分散化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再加上储能技术的突破和广泛应用,将导致电网的消亡。两种观点尽管南辕北辙,但却都认为是建设能源互联网的结果。

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革命,必将引起传统电网的深刻变革,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怎样变,如何变,人们至今似乎还没有取得共识。对未来电网发展走向的正确判断,是科学编制电网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前提。在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的时候,解决好这个问题不仅必要而且十分迫切。

可以肯定,未来电网两种较极端的情况都不会发生,电网不可能全球联网,也不会在变革中消亡。电网始终将遵循自身的技术规律,并跟随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时代前进的步伐,不断发展和变化,不会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对电网的未来以及交流特高压的命运进行了探讨,并进而对我国今后电网规划建设的思路和原则提出建议。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电网”的概念基本是广义的,多数情况下指包括发、输、配在内的整个电力系统。

1、能源互联网与电网变革的方向

一、能源互联网的科学定义

关于能源互联网概念的内涵,经过几年反复的认识、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已基本形成了共识。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工业和信息化部2016224日联合下发的《关于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的指导意见》,集中了专家学者的智慧,对能源互联网概念给出了一个权威的、也是科学的定义,即:能源互联网是“互联网+智慧能源”的简称,它是一种互联网与能源生产、传输、存储、消费以及能源市场深度融合的能源产业发展新业态,具有设备智能、多能协同、信息对称、供需分散、系统扁平、交易开放等主要特征,是推动我国能源革命的重要战略支撑。

正确理解能源互联网的定义需要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1)将能源互联网界定为“互联网+智慧能源”的简称,是由于“能源互联网”作为一个汉语词组,理解上存在歧义。“能源互联网”中的“互联网(internet)”是一个专业术语而非普通名词,世界上不存在传输能源的互联网(internet),也不存在与互联网(internet)不相干的能源互联网。

2)建设能源互联网的目的,是以清洁、绿色、分散的能源生产和灵活、高效的用能方式满足社会对能源的需求,助推能源革命,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3)能源互联网是互联网理念和先进信息技术与能源产业深度融合产生的新业态,由此形成的具有六大基本特征的综合能源系统,是对传统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的颠覆,因此,技术创新、机制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以及大众参与是能源互联网的本质要求。

4)能源互联网以智能电网(smartgrid)为基础,是智能电网的拓展和延伸形式。能源互联网中不可能没有智能电网,而智能电网却可以不依赖于能源互联网而独立存在,因此,智能电网可以看成是能源互联网的一种特定模式。

三部委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的指导意见,除对能源互联网给出科学定义外,还明确了能源互联网建设的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以及组织实施要求等内容,是指导我国能源互联网建设的一个纲领性文件。

二、配电网是电网变革的先行者

由能源转型引发的传统电网的变革,首当其冲的是配电网,因为配电网是能源互联网建设的主战场。现在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到,配电网正在向着有源化、局域化、协同化、市场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有源化:能源互联网或智能电网的建设过程,就是无数清洁绿色分布式电源(包括微电网)融入配电网的过程,配电网将改变原来只单向接受主干电网电力的状况,成为有源(主动)配电网。配电网内电源显著的特点是小型、分散,数量众多,大众参与和开放共享的理念,使越来越多的能源消费者,同时成为能源的生产者。

局域化:有源化后的配电网将成为一个同时具备“发、供、用”功能的小型电力系统,它是一个真正的局域电网,是一个遵循电网分区平衡原则的自控区。分布式电源首先在配电网内平衡,然后与输电网进行功率余缺交换,双向互动。

协同化:通过实现电能与其它能源的转换,以及各自的有效储存,同时根据用户对电、气、冷、热不同品质能量的需求,进行不同能源间的互补,最大限度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支持多能协同是能源互联网时代赋予现代配电网的一个新的功能。

市场化:分布式电源就近供电是提高能源利用率的重要途径。一个有源配电网内需要形成一个按照市场要求运行的微平衡能源交易市场,以满足小微能源生产者和各类消费者间的灵活自主交易。配电网的营运者也将从一个单纯的电力提供者,转变为一个综合能源供应服务商。

智能化:传统配电网原来的结构和模式,包括一次系统和二次系统等,都不能适应和满足分布式电源接入,以及多能协同运行的要求。配电网内的能源互联网建设,将构建起信息系统与物理系统高度融合的智能化调控体系,实现更高水平的快速响应与精准控制,使配电网成为完全支持清洁绿色能源分散化生产和消费的智能电网。

三、电网走向分布式和扁平化是不可阻挡的潮流

有三股无法抗拒的力量,同时向着一个方向,推动传统电网的变革。

第一股是能源转型革命的力量。以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转型,是人类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建设能源互联网则是实现能源转型的必由之路。智能电网是能源互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也是未来电网的雏形。随着能源清洁化、绿色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能源互联网的建设将由量变到质变,最终完全改变传统电网的面貌。

第二股是能源技术革命的力量。大致来自四个方面的技术创新,将对传统电网的变革产生重大影响:一是低成本长寿命的各种储能技术,以及氢能的生产和利用技术;二是低成本高效率的太阳能和与电网更加友好的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三是直流电网以及超导输电等技术;四是核聚变、可燃冰、干热岩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任何一方面技术的重大突破,都具有颠覆传统电网的力量。国家发展改革委等5部委于20179月印发的《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规划了我国未来10年储能技术发展的蓝图,人们有理由相信,传统电网的变革正在提速。

第三股是电网分区就近平衡规律的力量。任何一个电网要想具有更好的经济性和更高的可靠性,必须遵守分区就近平衡的规律,不可舍近求远。互联网背景下由能源转型推动的电网变革,分区就近平衡的规律不仅没有过时,而且还将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电网自身的客观规律产生的力量是不可抗拒和经久不衰的,它将执着地推动电网向着分布式和扁平化“归真返璞”。

杰里米˙里夫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中说:集中型的超级电网与分散式的智能网络之争,将决定子孙后代究竟要从今天人们的手中继承一个什么样的经济和社会的问题。里夫金先生以经济学家和未来学家的眼光观察问题,也得出了电网正在向着分布式和扁平化方向发展的结论。

能源互联网尽管与未来的电网不能划等号,但它显示了电网发展的基本方向。可以判断,未来的电网将在分布式和扁平化的基础上,最终形成多分区自治、互联互动、且支持多能互补的网络格局。

2、交流特高压输电是应当尽量避免采用的技术方案

交流特高压代表了传统电网技术的最高水平,这一点在认识上基本没有异议。世界电网100多年的历史,就是一部沿着“单机容量越来越大、电源越来越集中、电压等级越来越高”的路线前进的历史。交流特高压技术在工程应用上的成功,表明了我国的高电压绝缘、电气设备制造、电网运行控制等技术走在了世界前列。但在感到骄傲的同时,也不能不令人遗憾,由于交流特高压有一些天生的不足,加之社会的进步和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能源互联网的建设,已使交流特高压输电成为一种在工程上应当尽量避免采用的技术方案。

这种方案至少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与电网正在进行的变革趋势严重不一致。电网的电压等级越高,表明电网的集中度越高,这恰恰与电网分布式和扁平化的发展方向背道而驰。事实上,交流特高压不仅在未来的电网里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就是在能源转型的过渡期也不需要。理论和实践都表明,只要对各类电源的发展进行合理的统筹规划和布局,无论国外还是国内,电网最高电压保持为超高压等级,都可以满足能源转型前电网发展的需要。而当能源互联网建设的大幕开启后,交流特高压事实上已经成为了能源技术革命的对象。

二是增加电网的复杂性和安全风险。采用交流特高压方案,需要在现有500千伏电网之上再叠加一个1000千伏电网,结果使我国电网的电压层次从现有的5层增至6层(即变为0.4/10/110/220/500/1000千伏),成为世界上电压层次最多最复杂的电网。更严重的问题是,当风电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比例越来越高的时候,整个电网的转动惯量将变得越来越低,此时的交流特高压电网就像一些粗壮的横梁,架在变得越来越少的支柱上一样,其脆弱性、稳定性可想而知。面对将来数以千百万计的无惯量和低惯量分布式电源,如何保证电网的稳定运行和可靠供电,交流特高压电网已经力不从心了。

三是需要付出更高的环境代价。传统电网是一个“立体”结构,每一级电压基本都对应着一层电网,各层电网间是叠加的关系,用户接在电压等级最低的一层网上。从某种意义上说,高电压等级电网是对低电压等级电网的“重复建设”,因为上一级电网基本不能替代下一级电网(变电容量的建设尤其如此)。1000千伏交流特高压的输电线路和变电站占地面积都相当大,建设交流特高压电网意味着要为多增加一层电网付出更大的环境代价。

四是造价高,能损大,经济效益差。由于多了一层电网,整个电网的投资,以及总的能损都增加了。研究表明,“交流特高压电网+直流特高压+500千伏电网”与“直流特高压+500千伏电网”两种方案相比,前者的“性价比”很低。由于电压太高,交流特高压的建设过程中还会碰到很多无法预计的问题,引发投资爆炸性增长。如华东交流特高压环网跨长江工程,最初设计采用铁塔线路从江面跨过,由于影响航运改为GIL管道从江底穿越,长度约6千米,投资47.6亿元人民币(单位千米投资是普通交流特高压线路的45倍以上)。如此大的投资成为电网的“准许成本”后,想要降低输电电价的愿望恐怕就很难实现了。

如果全国真的建成一个交流特高压同步电网,除了成为全世界电压等级最高的电网外,还将成为全世界最大、最复杂、风险最高、输电网占地最多、输电电价最高的电网,显然是十分不明智的。

3、重新审视和调整我国电网规划建设的思路

一、对已建交流特高压工程进行后评估

我国已建的交流特高压工程,刚投运就碰上国家经济进入新常态,GDP和电力负荷增速变缓,部分产业产能过剩的情况,其输电利用率都很低,看起来是“生不逢时”,其实也是对事物客观规律缺乏深刻认识导致的结果。进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确立新目标的时候,有必要对已建交流特高压工程进行一次全面、客观、科学的后评估。现在的政治生态越来越好,为实事求是总结经验教训创造了良好条件。政府主管部门应当委托有资质、有能力、有信誉、有担当的咨询研究单位,组织专家工作组,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用数字和事实说话,提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后评估报告,为我国新时代的电网规划建设提供借鉴。

回顾和总结过去,有一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值得记取和深思:

1)掌握辩证法,学会辩证思维,对于电网规划工作尤其重要。只有善于区分什么是貌似强大的旧事物,什么是看似弱小的新事物,敬畏客观规律,才能顺应能源革命的潮流,真正把握住我国电网的未来。

2)直流特高压和交流特高压没有共生、共存、共荣的关系。直流输电潮流可控,输电电压和容量可根据需要灵活确定,是让直流工程满足电网的需要,还是让电网满足直流工程的要求,是直流工程规划建设中存在的两种做法。显然,前者是明智的,后者是愚笨的。

3)不可把创造世界第一当做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创世界第一是工程建设的结果,而不是工程建设的原因。追求世界第一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为第一而第一,特别是在别人不屑参与竞争的工程领域,没必要把世界第一看得太重。

4)对于国计民生影响重大、且专业性特别强的垄断企业,如果不采取必要的措施限制、反而一味地强化其垄断性,结果可能会导致本位主义膨胀,出现绑架政府的情况。南方电网公司所以能够对电网的发展规划进行多方案比较,最终淘汰交流特高压而选择“直流特高压+500千伏电网”方案,就是因为它的垄断度尚未达到使监管失效的地步。

5)我国的电力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一些长距离特高压输电工程的建设,并不是市场选择的结果,而是垄断企业借助行政力量推动的结果。全面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建立公平公正的电力市场,对于确保电网规划建设的合理性至关重要。

二、科学统筹能源转型期传统电源的规划布局

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电网,在上世纪传统电源占主导地位的条件下,以400千伏或500千伏的最高电压(美国和加拿大局部电网最高电压为750千伏),满足了负荷基本饱和的需要,避免了交流特高压的出现。在世界进入能源互联网时代的今天,我国避免采用交流特高压的条件无疑是更好了,关键的问题是,在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同时,要按照电网技术和电力市场规律的要求,切实做好能源转型期传统电源的规划布局工作。

1)煤电的有限增量一定要用在刀刃上

我国能源转型需要的时间,与发达国家相比无疑会更长一些。原因一是我国尚未完成第二次能源转型的任务,导致我国是在以煤炭为主的条件下,而不是在以气和油为主的条件下进行第三次能源转型的。二是能源互联网的建设,除需要依赖先进的技术外,还要有好的体制和机制,以及拥有新观念的大众的参与与配合,而创造这些条件同样也需要时间。可以判断,今后20年或者更长时期内,煤电仍将是我国的主力电源,只不过煤电的增量是有限的。

我国能源转型的整个过程,就是煤电的地位从主要到次要,再到退出的过程,也是煤电从主要承担基荷到主要承担调峰和保安的过程。今后的新建煤电,无论是绝对增量还是替代容量,都应根据煤电地位和作用的变化,从有利于促进能源转型的要求出发进行合理布局。

布局灵活是煤电的一大优势。在整个能源转型期,煤电比任何时候更需要布局在受电端,因为只有这样,煤电才能充分发挥其调峰和保安的功能,从而为提升电网消纳可再生能源的能力创造有利条件。煤电的远距离输送应当尽可能减少,因为除存在能损大和增加安全风险等问题外,更为不利的是它不仅不能贡献自身的调峰容量,反而还要求受端为其调峰,结果双倍减少电网的调峰容量,降低电网接纳可再生能源的能力。

从长远看,煤电是要逐步退出的,无论从电网的经济性、安全性,还是接纳可再生能源的需要等方面考虑,首先退出的都应当是距离负荷中心最远的电厂,按由远及近的次序分批退出。如果新建煤电厂都很遥远,只有老旧煤电厂在受电端,退出的次序可能会被迫反向,这正是今天的煤电规划布局需要解决的问题。

将有限的煤电布局在受电端,即符合电网自身的技术规律,也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律配置资源的一种方式,更是能源转型过渡期的需要,应当成为我国今后电网规划建设的一个基本原则。可以庆幸的是,煤电清洁化利用技术和我国铁路交通的发展,为煤电在受电端的建设提供了比过去更好的条件。

2)充分发挥天然气在能源转型中的桥梁作用

欧美等发达国家最终能够避免出现交流特高压,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实现了第二次能源转型,大幅提高了天然气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2015年欧洲天然气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比例超过17%,俄罗斯达到50%,美国为32%。由于天然气电厂都建在用电端,自然减少或避免了电力的远距离输送。

我国天然气目前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约为7%,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比例约3%,提升的空间还相当大。煤电和气电都可以承担电网的调峰和保安任务,但由于碳排放量不同,在能源转型过程中,首先退出的肯定是煤电,气电在电网中的比例越大,煤电退出的速度也越快。法国能够宣布2021年关停所有煤电厂,就是因为法国的煤电目前只占总装机的2.3%

2017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3个部委,联合印发了《加快推进天然气利用的意见》,明确要逐步将天然气培育成为我国现代清洁能源体系的主体能源之一,重审了2020年和2030年天然气消费占比要分别达到10%15%的目标,显示了政府坚定的决心和信心。

实施天然气发电工程(主要是天然气热电联产和分布式能源),是提高天然气消费占比的一个重要途径。为落实13部委的意见,有必要在全国拟建、新建和已建的产业园区、工业园区等开发区,普遍、深入开展以天然气分布式能源为主的天然气发电工程规划及可行性研究工作(包括对已有规划和工程方案的调整研究)。这样,一是可摸清全国可以实施天然气发电工程的开发区数量,以及天然气分布式电源和热电联产潜在的装机容量;二是可找到妨碍、制约天然气发电工程规划建设的真正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解决存在问题。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是产业园区建设能源互联网,实施多能互补的核心。无论是新建产业园区,还是现有产业园区,天然气分布式能源规划或可行性研究,今后都应当成为园区总体发展规划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由于天然气承担着能源转型的桥梁作用,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的建设,只要条件允许,一般都不应当受到限制。它生产的电力,首先满足园区自身的需求,少量富余部分应允许参与分布式发电市场交易。

3)不要急于开发送电距离远建设条件差的水电

与我国较大的电力需求相比,我国水能资源的量是有限的,据有关统计,满打满算可开发容量约为6.6亿千瓦。按照《水电发展“十三五”规划》(发布稿),全国2025年常规水电装机预计为3.8亿千瓦,开发度达到58%。水电的开发度取决于各国各地水电的开发条件,不存在统一的衡量标准。国外若以洲计算,欧洲和北美洲的水电开发度,目前分别约为54%39%;若以国计算,法国为88%,德国74%,美国67%,日本73%。我国到2020年,东部地区的水电开发度可达到72%,中部地区可达到90%,已接近或超过发电国家。西部地区统一计算为44.5%,但其中四川、云南的开发度均已超过60%2025年若目前在建和已纳入规划的一些大型水电投运后,还将进一步分别提高到75%左右(现在两省政府都作出了限制中小水电开发的决定,因此开发度不会也不应当再提高)。

我国水电的开发是从易到难,从东往西逐步推进的。目前尚未开发的大型水电,主要集中在云南的怒江干流和西藏的雅鲁藏布江、易贡藏布江、帕隆藏布江,以及澜沧江、怒江上游等河流上,这些水电的特点:一是位于少数民族地区,尽管需要搬迁的人口数量相对不大,但涉及宗教问题;二是送电距离远,不仅要翻越海拔超过3000米的高山大岭,而且还不得不穿越自然保护区;四是投资大,单位千瓦造价超过现有电站的一倍,甚至更多,落地电价已缺乏竞争力;五是地质复杂,交通和施工条件差,开发难度大。在这样的条件下,还要将西藏的水电开发度提高到70%以上,是极不明智的。

如果是站在全局而非狭隘的立场上,承认由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同时真正像对待生命一样保护生态环境,显然,今天的人们没有必要为开发这些水电而伤脑筋,完全可以将这个问题留给下一代人去解决。很多专家学者呼吁,不要再开发怒江水电,务必给子孙后代保留一条大型原生态河流。这是一个无法拒绝的诉求,今天的一代人无论需要克服什么困难都应当予以满足,否则如何面对子孙后代?

传统水电在能源转型中的重要性正逐渐减弱。我国政府确定的能源转型阶段目标是: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2020年达到15%2030年达到20%。按照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2020年全国风电和太阳能装机分别达到2.11亿千瓦以上,常规水电和核电装机分别达到3.40.58亿千瓦(2017年太阳能装机已经超规划达到1.3亿千瓦),再加上沼气、地热、生物质能等能源,实现政府确定的目标是完全没有问题的。2030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将控制在60亿吨标煤以内,只要风电和太阳能装机分别再增加2亿和3亿千瓦,核电装机再增加0.6亿千瓦,即使常规水电装机只有4亿千瓦,亦可实现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20%的目标(实际上风电和太阳能装机还会更大)。

我国常规水电装机2030年规划为4亿千瓦左右,看来是合理的。过去水电的可开发容量有两个概念:经济可开发容量和技术可开发容量,现在已不再区分,所谓的可开发容量基本上等同于技术可开发容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其实水电的经济可开发容量还是存在的,只不过它的大小不是由水电规划工作者而是由市场来决定。

可以想象,若干年后西藏(包括四川和云南)余下的那些开发条件困难的水电,或许还会被开发出来,但并不是通过特高压线路,而是一部分转变为液态氢,借助超导设施与电力一起送出,一部分则用充电电池通过火车运送给用户;或许不再规划修建水电站,而是通过巧妙的设计,让这些河流宝贵的水资源,为改善中国西部的生态环境作出更大贡献。

4、关于交流特高压走出国门的问题

一、全球能源互联网不等于全球特高压互联电网

能源互联网的定义是唯一的,无论国内和国外的能源互联网,都具有“设备智能、多能协同、信息对称、供需分散、系统扁平、交易开放”六个基本特征,而交流特高压电网意味着高度的集中和统一,两者不仅不兼容,还具有排斥性。因此,全球能源互联网与全球特高压互联电网不是一回事。将“能源互联网”当成“特高压互联电网”的代名词,或者将“全球特高压互联电网”硬塞进能源互联网中,都是不应当的。如果能源互联网定义对内对外有两种解释,必然会造成思想混乱,影响国家3部委关于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指导意见的权威性。该意见明确提出,要推动国内能源互联网先进技术、装备、标准和模式“走出去”,2025年成为世界能源互联网发展的引领者。显然,交流特高压不在能源互联网的先进技术之列,因此不可能成为能源互联网发展的引领者。

二、各国电网互联互通不等于全球特高压电网互联

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内容,是各国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需要。但任何联通都必须因地因网制宜,电网由于是一个“立体、动态”的网络,其联通更是需要从实际出发。电网的互联互通一般指相邻两国电网的联网:根据两国电网调节余缺、互为备用、互相支持的需要,经可行性研究论证后,建设与双方电网相适应的联网工程。但全球特高压电网互联则不一样,它需要在各国现有电网之上,叠加一个1000千伏的交流特高压网架,并对现有电网进行必要的适应性改造,这种近乎“另起炉灶”的做法,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三、全球特高压互联电网是无法实现的构想

主要有5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无需求。西方发达国家,包括俄罗斯和日本,自上世纪后期对交流特高压进行研究、实验和试运行后,都相继放弃了。目前他们的精力主要都集中在能源互联网建设和能源技术革命上。2015年德国的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已超过8000万千瓦,人均达到1个千瓦,其中90%以上接入配电网就近供电,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已超过30%。德国能源专家明确表示,欧洲不需要建设交流特高压电网。其它欠发达国家基本还处于建设和完善超高压电网的阶段,并且也在积极建设能源互联网,对交流特高压这种“超豪华”的输电方式,更无需求。

二是没必要。地球上的可再生能源资源不仅十分丰富,而且分布相对均匀,绝大多数国家都可以利用本地资源实现能源转型,没有必要舍近求远。

三是没意义。电力是同质化的,地球上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生产的电力,功能都一样,远距离、尤其是超远距离交换没有意义。由于太阳能白天和夜晚间歇性的变化,与电力负荷昼高夜低的特性宏观上一致,因此东西半球可再生能源电力基本没有补偿效益,若刻意获取,必然得不偿失。

四是难承受。从地理条件看,东西半球大陆有大西洋和白令海峡相隔,全球有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尼西亚、马达加斯加等一大批岛国,依靠特高压工程穿洋过海长距离输电,经济代价是根本无法承受的。

五是不可能。电能(电力潮流)遵循自己的物理规律运动,它在电网中受到诸多条件严格约束,不可能像信息在互联网中那样可以自由流动,任意“分享”。

因此,并非政治的因素,主要是技术、经济以及市场方面的原因,决定了全球特高压互联电网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构想。

5、结语

1)随着可再生能源比例的不断提高,电网将无法避免地走向低惯量化,这是未来电网一个显著的技术特征。建设能源互联网,促使电网不断向分布式和扁平化方向发展,形成多分区自治的互联互动网络,是应对电网低惯量化带来的新挑战的必然选择。能源互联网的建设需要能源技术革命为其提供技术支撑和动力,因此引领世界能源互联网发展,只能靠能源技术革命持续的创新成果,而不可能靠已经落伍的交流特高压技术。

2)配电网是能源互联网建设的主战场。要将建设能源互联网的事业真正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必须有相应的体制机制配合,“三分技术、七分改革”,能源互联网建设呼唤电力体制改革。如果在深化增量配电网改革的基础上,及时启动输配分开改革,将建设能源互联网的任务交由更多的企业承担,形成大众参与、万众创新的局面,我国能源转型的步伐一定可以大大加快。

3)能源互联网不是一种时髦的装饰,而是新时代能源转型的一面旗帜。建设世界一流能源互联网企业,必须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抛弃以交流特高压为纲的路线,真正将工作重点转移到以能源互联网建设为中心上来。只有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和能源技术革命上下功夫,才能不辜负新时代人民的期望。

 
分享到: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全部行业专题 
+全部大咖专场 
线缆世界杂志 
线缆商情杂志 
免费找货 厂家直供 品质保障 品质规格齐全 消费保障 极速配送
-
 
网站首页 | 欢迎订阅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保存本站桌面快捷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