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扩充产能、布局多元市场
一石激起千层浪,征求意见稿的出现,就像一把无形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加速了动力电池企业扩产能的步伐。据动力电池应用分会统计,2017年产能规划达5GWh的动力电池企业有20多家。其中,比亚迪现有可用产能16GWh,其青海10GWh工厂已经投建,预计2018年产能将达26GWh;沃特玛2017年年底预计产能将达到20GWh;比克电池2017年将实现8GWh生产能力,并进一步扩充,预计2020年总产能达到15GWh;海四达预计,到2020年年底将有能力每年向市场提供8GWh动力电池产品。此外,双登、超威创元、亿纬锂能等企业也均有较大规模的扩产。
然而,在被政策“闪了一下腰”之后,2017年第一季度整个行业基本处于停摆状态,效益惨淡,因而动力电池企业在规划未来的时候都相当谨慎且目光长远。东莞塔菲尔新能源相关负责人表示,企业会根据自身的发展阶段和客户的需求增加产线,不会盲目跟风扩产。
此外,超威创元认为,动力电池企业不能一味盲目跟政策,而是要在政策指导下,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开拓其他领域。比克电池、亿纬锂能等企业也纷纷寻求细分市场的突破,比如无人机、电子烟、储能等极具发展潜力的领域。海四达也用自身实践证明了这一趋势,“虽然车用动力电池这块比较低迷,但相比其他企业我们的优势是电池品类比较多,应用领域也比较广,尤其传统小家电这块一季度增量还是比较明显的。”
可以预见的是,2017年动力电池产业大范围的洗牌将会到来。而由于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将持续到2020年,再加上各地可能存在的地方保护,一些中小规模的电池企业不会很快就被市场淘汰掉,这需要一个过程。但是,现在调整还来得及,如果等大量动力电池企业都开始布局投资,那么调整的代价和成本只会更高。
激情:拥抱资本、创新发展模式
动力电池是电动汽车的心脏,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我国动力电池产业经过十余年的发展虽已取得长足进步,但是产品性能、质量和成本仍然难以满足新能源汽车推广普及的需求,且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这大约也是动力电池企业不断前进的“激情”所在。
当前,中国动力电池产业格局基本形成,以比亚迪、CATL、沃特玛、国轩和力神等企业组成的第一梯队,其产能均在位于第二梯队电池企业一倍以上。当然第二梯队也不乏在价格、技术、安全等方面形成综合竞争优势的企业,这些企业有望通过各种方式引入资金来扩充自身实力,缩小与第一梯队的差距。目前,包括创明新能源、天劲股份、东莞塔菲尔新能源等企业都加快了融资的步伐和计划。
动力电池企业积极拥抱资本的原因显而易见。一方面,受市场需求和单体项目资金需求影响,动力电池投资额最多。以动力电池1GWh为例,其设备所需的资金投入就在5-6亿元人民币以上,体量之大,非动力电池企业自身能够完成,对资金拥有较强的依赖性。据统计,2016年锂电产业链实际投资金额超过600亿元人民币,动力电池板块占比最多。
另一方面,“累计3万公里获补贴”对整车企业造成比较大的压力,这种压力传导给动力电池企业就表现为补贴周期偏长。“现在1GWh产能至少要囤积十几亿的资金,还要有一年多的等待期”,珠海银隆认为。
与大规模投资并行的是动力电池产业发展模式的创新。为加快提升动力电池产业水平,相关部门也加大了政策支持力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发展百花齐放。其中,沃特玛风风火火的创新联盟模式和比亚迪唯我独尊的全产业链闭环模式备受调研组关注。
对于创新联盟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沃特玛表示,现在整个联盟的利润空间是足够的,但我们也做好了补贴完全退坡的准备,到2020年企业要怎么办?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智能制造水平、进行产业升级。所以,现在整个联盟就是立足于中国新能源发展的使命,提前布局。
谈及未来发展,比亚迪也试图做出一些调整,“想更加市场化一些,以前企业是垂直整合的策略,对内部多少有点保护,现在我们想把这个保护给去掉,让整个产业链直接暴露在市场压力下,通过市场竞争去打造一个更强的、更有持续发展力的技术队伍和研发组织。”
由此可见,动力电池产业的中长期市场前景是很广阔的,并且整个产业的集中度将会越来越高。企业通过增加投资达到8GWh的产能后,可能会随着设备的更新换代、政策的调整、市场的转变等一些原因造成已建成产线无法达到新的工艺水平而被淘汰,这也将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因此,光有“速度与激情”还不够,动力电池企业,尤其是中小规模的企业应该适当调整产能,创新发展模式,并把重心放在“修炼内功”上。